close
Day2-1 10/2 施普雷河畔的雅典

亞歷山大廣場
大教堂
菩提樹下大道
博物館島
施潘道老城
哈凱榭赫菲
Lunch - ALI BABA
啤酒花園
Bonanza Coffee Heroes
跳蚤市場
文化釀造區

Dinner - LAFIL



@亞歷山大廣場

昨天幾乎是踩在圍牆遺址上走,除了夏洛登堡外,西柏林也僅停留了一下動物園站而已。
但今天的行程仍然集中在東柏林!

首先來到擁有柏林地標的亞歷山大廣場(Alexanderplaz
昨天幾乎走到哪都能看見那座很像東方明珠塔的電視塔,很多張照片它都默默入鏡了。
待會終於能與它近距離接觸啦。


從車站出來,這座有趣的世界時鐘非常引人注意,讓我暫時忘了自己多想見電視塔。
(雖然電視塔又自己入鏡了 XD)





最上面的設計是立體太陽系,中央的時鐘設計考慮了世界不同時區的分野,找到某個國家,就能看到該處的現在時間。 只是沒有看到台灣(哭)






 
終於找到一個角度沒有其他建築物(ㄗㄚˊㄨˋ)來攪局w





@電視塔

走一小段路,不久就經過大排長龍的電視塔(Fernseh Turm)。不少遊客等著登塔至瞭望台俯瞰柏林景緻。
從廣場這裡看去,終於電視塔的背景乾淨了不少。




 
高365m,建於1969年,內有電視公司和餐廳。
雖然只有一顆,但很像東方明珠塔啊!姑且就叫它西方明珠塔吧w





@瑪利恩教堂

廣場邊有座市內最古老的教堂:瑪利恩教堂(Marien Kirche)。根據最早記載到的文獻,約建於13世紀。
教堂由花崗岩以及大量紅磚建成,配色溫暖而明亮,連鄰近的紅色市政廳也仿效它,建造了紅磚外牆。
內部有一面名為「死亡之舞」的濕壁畫,教堂外有馬丁路德的雕像。




 
日本名作家森鷗外曾以軍醫身份赴德,居於柏林。他在柏林最早居住的公寓,現也成為「森鷗外紀念館」,展示他的書籍、信函,及居住時的部分樣貌。

為什麼提及這位作家呢?因為他的短篇小說「舞姬」中,日籍主角與德國舞女就是在這座瑪利恩教堂邂逅的。這個作品甚至被認為是森鷗外影射自己親身經歷的自傳型故事,至於是否屬實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尋來一讀,自行想象囉!





@海神噴泉

海神噴泉(Neptunbrunnen)就在瑪利恩教堂旁邊,水池中央的雕像是希臘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,四個圍繞著他的女人,則代表普魯士的四大主河川:易北河、萊茵河、維斯瓦河、奧德河。

這座建於1891年的噴泉原本位於博物館島的宮廷廣場(Schloßplatz),這裡也是柏林皇宮(Berliner Stadtschloss)的原址。在二戰後宮廷廣場淪為廢墟,柏林皇宮也因象徵普魯士軍國主義而在1950年遭拆毀,海神噴泉也隨之被移走。直到1969年才被安置到現址的亞歷山大廣場。





@紅色市政廳

剛才提到的紅色市政廳(Rotes Rathaus),挾海神噴泉與瑪利恩教堂對望。
19世紀建造的新歌德式外貌,高74m的鐘塔則是參考法國拉昂大教堂的設計(La cathédrale de Laon)。
過去被用作東柏林市政廳,兩德統一後的市政府於1991年正式遷入,現仍使用中。







@博物館島

從紅色市政廳往西走,就會遇到被施普雷河與運河環繞的施普雷島(Spreeinsel),島的北端因為聚集了以貝加蒙博物館為首的五座博物館,被稱為博物館島(Museumsinsel)。結合了文化和建築,具有極高價值的博物館島,在199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
博物館島原是為展示普魯士皇室蒐藏的古希臘‧羅馬時代的文物而建,這五座博物館卻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嚴重毀損,一樣是在德國統一後才重建編修,預計2015年才會全部完成。我們造訪的時候,整建工作也還正如火如荼呢。



 

途中經過的木製工藝品店,小木偶奮力地踩著。





@大教堂

步行過來的方向,先映入眼簾的是大教堂(Berliner Dom)。




 
大教堂背靠施普雷河,也有許多遊船正經過這裡。



 

不愧是柏林規模之最,還沒見到正面全貌便感受到它的氣勢如虹。






 
似乎每個景點都有一樣的舊傷口,就不要再提毀於二戰的事了。大教堂建於19世紀末,重建於1993年,新巴洛克的樣式散發著文藝復興的氣質,是普魯士新教徒的據點。

巨大頂棚高達114m,一樓停放著數尊皇室靈柩及納骨堂,其中也包括前篇介紹過的腓德烈一世與其王后蘇菲‧夏洛登。二樓展示了教堂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樣式設計、模型,以及受戰災的損毀照片等。



 

看看這幾個瘋狂按快門的觀光客,硬是拉大教堂入鏡了。





@舊博物館

舊博物館(Altes Museum)是博物館島上最早建造的一間博物館,約莫在1830年,戰後重建一直持續到1966年。正面有18根圓柱,每根柱頂都停着一隻老鷹雕像。柱廊長達87m,階梯則有八根柱子的間距那麼寬,階梯兩旁有兩座雕像,東側稱為亞馬遜女戰士,西側是屠獅者。





內部有圓形頂棚的球形大廳,由20根柱子圍繞,柱間有神像佇立,展示最珍貴的蒐藏。全館展示內容一如它新古典的建築設計,以古希臘‧羅馬,以及東德時期的藝術品為主。




 
就在大教堂與舊博物館圍成的這塊不算小的區域,有青綠的草坪和分隔草地的步道,正中央則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噴水池。許多小朋友興奮地玩耍着。
某個角度出現了鮮明而立體的彩虹!







@菩提樹下大道

看完大教堂和舊博物館,我們並沒有繼續往博物館島北端走,而是先踏踏昨天沒走過的菩提樹下大道路段。




 
對面這間長得很像Double-A的建築(Humboldt Box),竟然是一間餐廳。而且它的位置在柏林宮廢墟上,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。




 
這棟德國歷史博物館(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)是一棟相對新的建築,成立於1987年,館藏有兵器庫(Zeughaus)和非常多的文物。粉紅色的外牆深得我心。





可愛的水溝蓋上找得到柏林的代表建築。





@新崗哨

再往前走一點,就能看見不少人出入參觀的新崗哨(Neue Wache)。
這是用來紀念在戰爭以及暴政中過世的犧牲者,中間有座母親抱著亡子的雕像。內部僅有穿過圍欄斜射進來的,以及透過天井灑下的光,簡單的設置卻如訴萬語,悲愴而莊嚴。







@洪堡大學

當時經過的這間洪堡大學(Humboldt-Universität zu Berlin),外觀看來並沒有特別闊氣,沒想到來頭可不小,不僅有「大學之母」的美名,其教學理念「教育與研究並行」甚至影響了後來歐美大學的辦學方針,起而仿傚之。 畢業校友更是,包括愛因斯坦、赫茲,費歇耳、拜耳、海涅、俾斯麥、馬克斯等各個領域的學者,繁不及載。在過去的兩百年裡就誕生了40位諾貝爾得主。

中央的雕像屬於物理學家赫姆霍茲。他曾是洪堡大學的優秀師資。




 
校門右側的雕像是創辦人之一的亞歷山大‧馮‧洪堡(Alexander von Humboldt)。
左側的雕像則是另一位創辦人威廉‧馮‧洪堡,他們是一對優秀的兄弟。





@腓德烈二世騎馬像

回頭望,腓德烈二世騎馬像(Reiterstandbild Friedrichs des Großen)就挺立在菩提樹下大道路中央。
腓德烈二世是歐洲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,在他身後人們為他建造了許多紀念碑,這是相當知名的一座。
最厲害的是,這座雕像竟然無傷倖免於二次世界大戰,1950到1980年間,被暫時安放在波茲坦的忘憂宮。





@柏林藝術市集

經過德國歷史博物館右轉,河畔小巷兩側搭滿的紅白條紋帳篷攤子,就是柏林藝術市集(Berliner Kunstmarkt)。市集裡的商品多半來自攤主的創意結晶,東西與眾不同,價格也呼應之。抹進思想的繪畫、揉入情感的雕塑,也有獨特的時尚服飾或手工配件。

在這裡我遇見了此生看過最美的一頂帽子,黑色與桃紅色羊皮由手工拼接製作而成,特殊的板型有多種變化戴法,試戴之後就無法忘懷了。可惜報價令人心碎,只有物歸原位,用縮回的手指作無聲的道別。





這岸的新奇玩意奪走了我的注意,這邊還有位以水杯演奏的街頭藝人呢!以致於我完全忽略掉對岸的新博物館與舊國家畫廊。




 
雖然攝影師很失職,還是要交代一下照片左邊拍到的就是新博物館(Neues Museum)的一部份。新博物館雖然被冠上個「新」字,也是建於1841年,只是由於島上已經有大教堂旁的博物館捷足先登,才產生新舊之分,戰後重建則是在2009年才完成。新博物館的收藏包括史前和石器時代的出土品,以及2009年從舊博物館移出的埃及文物。


儘管殘缺,有畫面總勝過沒畫面,這一點舊國家畫廊(Alte Nationalgalerie)就是現成的例子。成立於1861年的舊國家畫廊位在新博物館的正後方,筆者完全沒有相片佐證。展出畫作等藝術作品以古典主義、德國浪漫主義、法國印象主義到早期現代主義為主。



@貝加蒙博物館

島上最著名的博物館終於現身,被排隊的人龍簇擁著,即便是放空的旅客如我,也無法不領略到它的重要性。





貝加蒙博物館(Pergamonmuseum)成立年份在相對晚的1910年,但每年都有逾百萬人次參觀,人氣高居德國第一位。慕名而來的訪客都是為了一睹館內希臘、羅馬、中東及巴比倫時期的珍貴古蹟包括建築、雕塑、馬賽克、青銅器、碑刻、珠寶等。除了巴比倫伊什塔爾城門、遊行大街、米利都的市場大門,還有最值得一看的從古希臘(現土耳其)貝加蒙挖掘帶回的宙斯大祭壇,博物館之名也由此而來。

英國與法國四處搜括而來的文物,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造訪,弱小國家的古老技術和智慧心血無法留存在祖國,反而成了掠奪者的門票收入,不禁令人大嘆天理何在。有別於法國羅浮宮、英國大英博物館,貝加蒙博物館大多數的收藏都不是強取竊盜而來,而是用錢或建設工程換來的!當時的鄂圖曼大帝同意,讓進行挖掘工作的德國考古學家將遺蹟帶回德國,條件是為他們建造一條能夠通往歐洲的鐵路。也因此在這座別有洞天的室內博物館,可以看見保存良好的雄偉遺蹟。

平心而論,若這些被列強瓜分的偉大工藝與建築未遭被迫離鄉之境,其命運又會如何?也許敗牆殘瓦早已灰飛煙滅,後人只能望土興嘆。這些遠古的美好,去破壞的、帶走而珍藏的,都是始作俑者的人性;其善惡所導出的歷史,若走向其他平行的時間分流,更好或更壞也未必說得準了。

說了這麼多,連張古蹟的圖都沒有,該當何罪!正是因為沒有圖才用文字補償啊,其實是我們沒有入館啦,在有限的時間裡只能放棄需耗時等待的文化之旅,以體驗德國人生活的戶外活動為主。





@博德博物館

最後是博物館島島尖的博德博物館(Bode Museum),也是一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,拜占庭藝術品和德國、義大利雕塑作品,陳列其中。
走過博德博物館前的這座橋,結束博物館島巡禮,悠閒地往哈凱榭赫菲接近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n: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