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狼圖騰』,吉姆前陣子借給我的書,不然目光狹隘的我可能因書名而錯失閱讀的機會。
沒預設任何立場也未先看簡介或導讀,一股腦地栽進書裡,跟隨著故事發展我愈來愈驚奇。

故事開始於一個到蒙古草原插隊(知識青年下鄉住下並工作,體驗農村生活。)的知青,對草原生活的回憶。經由接觸當地牧民和了解草原文化,他漸漸迷上草原狼,進而研究狼到著魔的程度。三十六個章節,透過外地來的知青的雙眼,將草原狼跟草原人的生活真實地呈現出來:草原人為何如此崇敬狼、狼如何與草原人取得共處的平衡...我就像初來乍到的知青那樣,好奇地探索著問題的答案。六百多頁不算短的篇幅,故事內容卻十分精采且巨細靡遺,時而驚呼、時而陷入想像;或恍然大悟、或黯然自省,這本書在閱讀的過程到闔上書後至今,著實給我不小的衝擊。

以前對狼的印象,確實如書中所述的那樣。大家都聽過小紅帽與大野狼的故事、都學過『狼心狗肺』、『狼狽為奸』這些負面的形容詞,但我竟然沒想過為什麼狼(狗也是)要被扣上這樣的帽子,這樣的形象對牠又是否公平。然而這本書還沒翻過半,我過去膚淺的想法就完全被筆者顛覆。這樣深入的了解,沒有親身體驗是寫不出來的!往前一翻作者簡介,果然作者曾在內蒙草原插隊,生活了十二年。

這本書不只是一部故事性引人入勝的小說,它蘊含的宏觀更是獨具深度,發人省思。
從更勝Discovery的詳細介紹,讓讀者對狼有由外在行為深入內在思想的了解;狼的智慧、狼的膽識、狼的傲骨全都進收書裡。
從草原人『草原為大命、動物為小命』的觀念,深刻體會守護生態環境是如何重要,感嘆最原始美麗的自然是如何被破壞;為了眼前的方便,我們犧牲綠地、污染空氣,短視近利的人們來得及自食惡果嗎?還是留給後代去煩惱?更可怕的是,真正有此體悟的人有多少?人們真的在乎嗎?這個已被討論許久的課題需要更多人來了解。

除了以生態角度帶來的視野以外,作者更是以歷史淵源的角度去分析民族性,讓人拍案叫絕。以炎黃開始的歷史來對照狼與羊的生存之道,將各朝代分別驗證,諷刺以農業為主、儒家思想當道的社會,人們的想法和態度是如何被『羊化』,變得怯懦、缺乏戰鬥力且常帶惰性。看到這裡不禁回想起從小到大的教育,強調倫理、溫文儒雅並不是不好,但跟西方文化比較起來,這樣的東方社會造成嚴重的階級意識:高位階或高資歷的人說的話都是對的,下面的人往往不能也不敢直言進諫;父母之命不得不從,小孩不應該有自己的意見等等。在不自覺的情況下,成為了被羊化的一群,漸漸習慣聽從,而非自主。

台灣的大環境是這樣,過多的無形限制,生活也因此缺乏了創意。非主流的職業要當飯吃不容易,只好順應潮流給自己添上最有前景的背景;老闆說了算,再囉唆就捲舖蓋。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,也許妥協於中庸之道,學習做隻『披著羊皮的狼』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n: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